血栓栓塞是一種動脈或靜脈中形成了血凝塊而導致的潛在致死性疾病,久坐不動,、年齡大于60歲,、長時間住院、手術或骨折創(chuàng)傷及腫瘤等多項因素都可能誘發(fā),。血栓栓塞一旦形成,,將會減緩或者阻斷正常的血流,甚至脫落移行至其他器官,,造成嚴重后果,。
在惡性腫瘤患者,靜脈血栓栓塞(VTE)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及肺動脈栓塞(PE),,是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至20%。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更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jù)統(tǒng)計,癌癥患者占新診斷靜脈血栓患者總數(shù)的20%以上,,發(fā)生靜脈血栓的風險是非癌癥患者的6倍,。癌癥患者第一位死因是癌癥本身,第二位就是血栓,;腫瘤的負荷越大,,形成血栓的風險越高。大約25%的癌癥患者會因為出血或靜脈血栓復發(fā)需要再次入院,腫瘤患者患有血栓的死亡率是沒有血栓患者的2.2倍,。
腫瘤自身可以分泌一些物質,,導致血液成分發(fā)生改變,。此外,,腫瘤引起的免疫機制的反應,也可以產生一些物質,,如白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使最重要的自然發(fā)生的抗凝機制失效。腫瘤本身或其轉移的淋巴結也可以壓迫靜脈導致靜脈血回流障礙,,血流停滯,,進一步促進血栓的形成。
目前,,已證實臨床上多種常見惡性腫瘤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密切相關,,包括胰腺癌、胃癌,、惡性腦瘤,、卵巢癌、腎癌,、肺癌以及轉移性癌等,,且淋巴瘤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存在強相關。
所以,,腫瘤患者應尤其注意防范栓塞性疾病,。
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
1.腫瘤相關因素
腫瘤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腫瘤患者的血液普遍呈高凝狀態(tài),。由于惡性腫瘤是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導致血流緩慢,,這些也可誘發(fā)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2.治療相關因素
放化療
釋放促凝物質和炎癥細胞因子,促進或加重血栓的形成,,也會對正常組織造成影響,,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手術
手術造成的焦慮,、緊張等一系列心理反應,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血液黏度增加,,提供了血栓形成的條件。同時,術中時間過長,、術中輸注庫存血,、使用止血劑、術中應用麻醉藥等都是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原因,。
3.其它因素
年齡,、女性、體質量,、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激素藥物的應用等都可改變患者的局部血流狀態(tài),,使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促進血栓的形成,。
下肢靜脈血栓的早期表現(xiàn)
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一般是單下肢疾病,,左下肢居多,,患肢突然腫脹、疼痛,,有沉重感,,活動后加重,血栓部位有壓痛,,發(fā)病1-2周后,,患肢可出現(xiàn)淺靜脈顯露或擴張。
皮色和皮溫的改變,,患肢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肢體皮膚溫度降低,顏色蒼白,。
動脈搏動消失,,血栓遠端的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麻木,、運動障礙,,由于周圍神經(jīng)缺血,肢體麻木,,運動功能障礙,。
當下肢靜脈血栓嚴重時,會出現(xiàn)肢體壞死,。
如何診斷下肢靜脈血栓
下肢靜脈血栓分為周圍型(小腿靜脈),、中央型(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混合型(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對于近期有手術,、骨折,、長期臥床、腫瘤等病史,,出現(xiàn)肢體腫脹,、疼痛伙伴肢體壓痛是需高度警惕血栓形成,但需進一步行相關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輔助檢查包括:D二聚體測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首選方法),、CT靜脈成像、核磁靜脈成像,、靜脈造影,。
對于血栓發(fā)病因素明顯、狀體征典型的患者可首選超聲檢查,,當患者無明顯血栓發(fā)生的誘因,、癥狀體征不典型,行D二聚體檢測,,陰性排除血栓,,陽性者進一步超聲檢查。
預防與治療
專家組推薦所有診斷為活動性腫瘤而且無抗凝治療禁忌證的住院患者均應接受預防性抗凝治療,。預防包括機械性及藥物性兩種途徑,。
機械預防方法的原理是通過增加靜脈血流和減少腿部靜脈血流淤滯來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使用抗血栓壓力襪和間斷性充氣加壓泵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護靜脈內膜不受損傷, 并促進下肢血液的有效回流,,防止血液發(fā)生瘀滯,,預防該癥狀的發(fā)生。
藥物則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磺達葵肝素及維生素K拮抗劑。推薦低分子肝素,,可以提高預防血栓的療效而并不增加出血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對于已經(jīng)確診的惡性腫瘤患者,溶栓,、手術取栓以及植入下腔靜脈濾器為主要治療措施,。
下深肢靜脈血栓日常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早期,患者應臥床休息,,減少因走動使血栓脫落而發(fā)生肺栓塞的機會,,切忌按摩擠壓腫脹的肢體,2周后可每日適量運動。
如患者突然出現(xiàn)胸痛,、氣短,、咳嗽和咯血等癥狀,應警惕肺栓塞的發(fā)生,,及時報告醫(yī)生,,及早診治。同時注意患肢保溫及衛(wèi)生,,避免感染及潰瘍發(fā)生,。
臥床時,患肢抬高使之超過心臟平面,,促使腫脹消退,。日常生活應飲食清淡、禁煙酒,,保持大便通暢,。
預防血栓的飲食調理
合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為宜;少吃甜食,、動物內臟,、油膩食物;粗細糧搭配,,多吃蔬果,,有助于防止腸道中的膽固醇吸收,可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許多食物對防治血栓形成有幫助,,比如:
1.大蒜和洋蔥:大蒜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還能降低“壞膽固醇”,,升高“好膽固醇”。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量,;洋蔥還含槲皮酮,,它可抑制血小板凝聚,,促進纖溶系統(tǒng)功能。
2.西紅柿:西紅柿含有多種活血化淤成分,,比如果膠可降低膽固醇,,黃酮素有抗凝作用,番茄因子能防止血小板聚集,,維持血管壁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液循環(huán),。
3.魚類:無論是深海魚,、淺海魚,還是淡水魚,,都含有對抗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EPA和DHA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吃魚有預防心腦血管病的功效。建議每周吃魚2~3次,,每次150~200克,。
4.豆豉或納豆:豆豉中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素,可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對改善大腦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癡呆很有幫助。納豆因其含有納豆激酶,,能夠預防因血栓引起的心梗和腦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