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痔瘡是常見的直腸疾病,表現為大便帶血,與直腸癌的癥狀非常相似,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在初期將直腸癌誤認為是痔瘡,從而延誤直腸癌疾病有利的治療時機,導致不能及時治療的慘痛教訓。
痔瘡是因為直腸下段和肛管的靜脈充血、郁積,從而造成靜脈的擴大和曲張,形成了靜脈團,即稱為“痔”。根據發(fā)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發(fā)生在肛門內,從體表看不到,只能通過肛門鏡檢查時才可以看到;外痔發(fā)生在肛門周圍的皮膚,可以通過肉眼在肛門周圍看到或者自己觸摸到。
直腸癌是發(fā)生于直腸的惡性腫瘤,可以出現遠處轉移,如不及早診治,可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食品的攝入增多,大腸癌的發(fā)病率也在逐漸上升。便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是直腸癌的常見癥狀。
指導專家: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胃腸肛腸外科主任宋維亮
如何鑒別痔瘡和直腸癌?
發(fā)病年齡不同
痔瘡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青年人多見。
直腸癌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年輕人也可見。
便血的特點不同
痔瘡引起便血一般是“被動”出血,是由于排便時大便擦傷痔(曲張的靜脈團)所致。血液與糞便不相混合,更沒有黏液存在,所以一般為大便表面帶血,便后手紙帶血,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
直腸癌引起便血是“主動”出血,是由于腫瘤本身表面破潰,不斷地出血或滲血所致。由于直腸癌位置常常高于內痔,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血液與大便混合在一起,血的顏色為暗紅色,甚至還可以伴有粘液或者膿液,稱為粘液膿血便。
伴隨癥狀不同
痔瘡除了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的便血之外,還可以出現內痔從肛門脫出的癥狀。
直腸癌的患者可以伴有大便次數增多、肛門墜脹、便秘與腹瀉相交替、排便困難、貧血、消瘦等其他癥狀。
哪些人群需要警惕直腸癌?
兄弟姐妹、父母、子女有大腸癌史的;
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本人有腸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癥史;
符合下列幾項中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
常見的直腸癌早期篩查方法有哪些?
肛門指檢
肛門指檢分為肛外指檢和肛內指檢兩部分。肛外指檢的方法是:戴好手套后,用食指觸及肛門四周有無硬結、腫物和壓痛,有無波動感,并檢查肛外皮下有無瘺管、索條走向等。肛內指檢即是肛門直腸指檢。其檢查方法是:在戴好手套或指套后,在食指和肛門部位涂些潤滑油,將食指伸進直腸內的檢查。
大便潛血
大便潛血又稱便隱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紅細胞被消化破壞,糞便外觀無異常改變,肉眼和顯微鏡下均不能證實的出血。
消化道癌癥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現潛血試驗陽性,晚期患者的潛血陽性率可達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續(xù)性陽性,因此糞便潛血檢查可作為消化道腫瘤篩選的指標。
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是一種臨床常用的纖維內窺鏡。在做結腸鏡檢查之前,首先需要通過口服瀉藥把大便完全排空,醫(yī)生在做檢查的時候,會把帶有攝像頭的一根管子從肛門處伸進去觀察腸道。
直腸癌如何治療?
直腸癌治療應采取個體化治療原則,根據患者年齡、體質、腫瘤的病理類型、分期等,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進行腫瘤評估時可通過盆腔增強CT、增強磁共振或超聲內鏡,判斷腫瘤的大小、距肛緣的距離、腫瘤浸潤到腸壁的深度;觀察是否有轉移的淋巴結;是否侵犯到肛門括約肌等等。
怎樣預防直腸癌?
直腸癌發(fā)病率迅速上升與民眾生活方式變化有很大關系,例如體力活動減少,夜生活過多,熬夜,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超重等因素。
注意:
改善飲食結構,多吃菜
改善飲食結構,多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有助于減少大腸癌的發(fā)生。水果和蔬菜含有大量纖維素,可溶性植物纖維素能夠吸納較多水分,軟化大便和增加大便體積,刺激直腸,更容易排便,從而減少毒素在體內聚集。另外,蔬菜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胡蘿卜素和葉酸等有益成分,可以預防大腸癌。因此高纖維素飲食有利于減少大腸癌發(fā)病機會。
少吃肉類食物
脂肪等肉類食物攝入過多會導致大腸癌發(fā)病率增加,來源于動物的飽和脂肪與大腸癌發(fā)病關系最為密切。動物脂肪在油煎、炸、烤及腌制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致癌物。
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
適當體力運動、適當控制熱量攝入、避免肥胖、戒煙、戒酒等都有利于預防大腸癌。科學合理的飲食、早期積極參與大腸癌篩查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措施。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胃腸肛腸科專家指出:如果發(fā)現有大便出血現象,自己不能分辨的話,應及時到我院就診,切勿自行亂加判斷。做到“早篩查、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三中心胃腸肛腸外科醫(yī)療團隊為您保駕護航!
(胃腸肛腸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