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500分鐘語音通話時間,,不足10天就被打光了;左手輸液,、右手登記患者信息的護士,;體溫38℃-39℃、往來于患者中查看病情的醫(yī)生,;最高峰時,,一天接了144趟“120”……幾周前迎擊感染高峰的場景于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急診科的醫(yī)護們來說,可謂刻骨銘心,。
眼下該科日接診量仍持于300-400人次高位,,醫(yī)護人員依舊不停穿梭在各個病床前。現(xiàn)場看到,,床位雖仍處于滿負荷狀態(tài),,空間略顯擁擠,但整體緊張有序,,醫(yī)護們按規(guī)定十分迅速為患者分配床位,、安排檢查、對癥治療,,保障急診高效運轉(zhuǎn),。
近一個月來,國內(nèi)多地急診就診人數(shù)激增,,醫(yī)療救治壓力集中在以急診科為首的“前線科室”,。據(jù)了解,從12月10日起,,該院急診科單日接診量就從日常的300多人躍升到500多人,,幾天后飆升至900余人次。僅12月24日至25日24小時中,,120急救車就來了144趟,,是平日的近5倍。
“壓力驟增是從12日感受到的,,早晨一上班,,就涌進很多患者,‘120’也一輛接一輛,。很多人都很兇險,,送到的時候高熱,、憋喘。”該院急診科主任張偉介紹說,。
醫(yī)院第一時間啟動預案并統(tǒng)籌部署,,作為全院收治患者的中樞,急診科迅速擴容診治空間,,設立急診搶救室,、第2急診室、普通觀察室,、輕癥觀察室和重癥觀察室,,醫(yī)護力量和設備配置也在快速增強……通過一系列緊急措施,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除硬件擴容外,診療流程也應對形勢進一步優(yōu)化,。比如,通過簡化檢查,、住院等手續(xù),,力求縮短患者候診時間;迅速理清患者需求,、分級分類,,保障急診患者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治療;經(jīng)與相關學科會診,,將患者快速分散到其他科室……用順暢的“內(nèi)循環(huán)”,,快速高效保證救治速度與救治質(zhì)量。
身為工作近30年的急診人,,張偉負責梳理患者,、快速“分級”——以病情由重到輕分為一至四級,“其中一二級患者病情較重,,由高年資醫(yī)生和護士組成專門小組,,每天專門負責。急診醫(yī)護與從其他科室抽調(diào)的骨干醫(yī)護組成的小組,,每天救治三四級的人”,。
爭分奪秒中,全體急診人拼盡全力,。由于身處救治的第一道防線,,他們?nèi)找古c大量病患接觸,“抗峰”過程中全員相繼感染,。該科副主任姜素文表示,,讓大家倍感壓力的是,,危重患者數(shù)量呈現(xiàn)出上升態(tài)勢——I級、II級危重患者占比從去年同期的3.6%上升到6.9%,,增幅近一倍,;以往8張床的搶救室,最高日收治83人,。“盡管大家做過心理準備,,但患者不斷涌入的時候,還是感受到了緊張和壓力,。”姜素文說話時明顯中氣不足,,不時長吁一口氣,但她語速不減,,眼神依舊明亮,。
關鍵時刻,急診人表現(xiàn)出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和應急能力,,沒有辜負沉沉的生命之托,。老主任吳霄迪、副主任姜素文頂著高燒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護士們燒得低的搶著比體溫高的多干活,,輸液不能動的就坐在門口記錄患者信息,負責協(xié)調(diào)統(tǒng)籌工作的科主任張偉每月1500分鐘語音通話時間不足10天就被打光了,,手機“得空兒就得充充電”……
“急診科不是孤軍奮戰(zhàn),,讓我們非常感動。我們的醫(yī)護也特別團結(jié),,包括醫(yī)院派來支援的其他科室同志,,很多人到現(xiàn)在一天沒歇,從方艙回來的也都放棄休假,,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提到并肩戰(zhàn)斗的同事,該科副主任尹彥斌和護士長范秋穎,、翟志欣滿是感動,,“如果說急診人一直在用行動詮釋‘莫問前程幾許,只顧風雨兼程’,,那么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全科人員可以說是‘拼盡全力,唯有一心赴救’,。哪怕每一次站起來頭都暈,,哪怕奔向患者時人在晃,但不管怎樣,,都要先救命,!”
此時的急診重癥觀察室,,各類救治機器響聲仍然此起彼伏,醫(yī)護人員面色疲憊卻走路生風,,午飯拖到晚飯,,晚飯熱了又涼,可一聽到有危重患者,,人人都是馬上“支棱”起來,。“患者來了,就絕不能在我們這里耽誤,。”張偉主任說,。
“拼盡全力決不放棄,極盡所能搶回生命,,這是急診人的職責所在,。姜素文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