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凌晨2:00 接到指令后,,我立即聯(lián)絡并組織內分泌8人支援小分隊迅速集結,同時安排好科內的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來不及和家人打招呼,,僅僅親吻了一下熟睡的孩子,,我?guī)想S身物品,迅速趕往醫(yī)院,。作為13組組長的我,,帶著院領導的殷切囑托、津南人民的真切渴望,,下定決心一定協(xié)助好總指揮傅衍勇書記和王鴻老師的工作,,安全地把組員全部帶回來。
來到津南,,看到空無一人的街道,,禁止通行的標識,路面上僅有警車及保障車輛,,眼前的場景頓時想起了當年的武漢,,仿佛時間被按下暫停鍵。津南病了,,大天津病了,,此時此刻作為醫(yī)務人員的我們,必須逆行而上,,盡自己最大努力為疫情而奮斗,!
第一站我們進駐小站,進行社區(qū)核酸大篩查,。我?guī)ьI隊員們迅速穿上防護服開始核酸采集,,此時居民們也有序排起了長隊。凜冽的大風幾次刮起了的臨建棚,,但刮不走一直堅守崗位,、兢兢業(yè)業(yè)的我們。寒冷的冬天凍僵了大家的雙手,,但它阻止不了我們工作的熱情,。我們在與時間賽跑,與寒冬較量,,更與病毒在爭分奪秒,。快一些,,再快一些,!這里的居民們也為我們送來自制的熱水瓶,、熱乎乎的小米粥以及貼心的暖寶寶,讓我們無時不刻感受到疫情無情,,人間有情,,就這樣我們不知不覺地工作到了凌晨2:30 。
我們的核酸采集工作從防范區(qū),、管控區(qū)到逐步“升級”至了封控區(qū),。從封控區(qū)普通居民到密接的居家隔離人員都是我們核酸采集的范疇。每接到一個新點位任務后,,我們幾位組長迅速集結,,用最短的時間拿出最好的方案,使我們的核酸采集任務高效完成,。記得在一個封控小區(qū),,我主要承擔分組協(xié)調安排的任務。從隊友們穿防護服開始到檢查防護是否到位,、必需物資是否攜帶齊全,、聯(lián)絡方式是否寫好、志愿者是否對接成功等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層層把關,,直至確定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到位后,我才護送隊員們進入封控區(qū),。其實,,從她們進入封控大門的那一刻起,擔憂一直伴隨著我,,心里忐忑不安,。時鐘在滴答滴答的轉動,30分鐘,、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看看表、望望門,,怎么還不出來呢,?我仿佛只能聽到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聲和“吭哧”“吭哧”的喘氣聲。種種擔憂,,油然而生,,擔心她們是否出現(xiàn)身體不舒服,擔心她們是否遇到困難,,更擔心她們防護裝備是否會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這一切的一切,直至看到隊友們從封控門出來向我們揮手致意的那一刻,,才松了口氣,,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就這樣,隨著一組組隊員們的凱旋,,我們當天的工作也接近尾聲,。日復一日,幾位組長總是第一個到來,,最后一個離開。
1月18日,,我又接到了新任務,,這次主要負責協(xié)調安排定點醫(yī)院3公里以內老舊小區(qū)居民的核酸采集任務。與以往入戶不同的是,,這里外圍輻射較大,,涉及5大片區(qū)10個點位。大都是零散的老樓房且沒有電梯,,還有一些比較老舊的棚戶區(qū),。在與社區(qū)工作人員對接后,我親自挨個走訪這些樓房,,評估一下這里采集的難點及重點,,與總負責人王鴻老師共同制定采集方案。外圍區(qū)域工作難點不僅在于地區(qū)零散,,而與我們配合的志愿者也是四面八方支援的,。為了便于管理,我找到一個熟悉本區(qū)域的志愿者,,親切稱他為“張掃碼”,,與他時時對接志愿者情況,有時前一天晚上也會再三溝通明日的安排,,以確保轉天可以順利地完成采集工作,。
瑞雪兆豐年,,可雨雪天氣對于參與外圍采集的我們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但厚厚的積雪并沒有阻礙我們前行的道路,我繼續(xù)一如既往挨個點位巡查,,及時關注她們進度并解決遇到的問題,。隊員們也沒有任何退縮,繼續(xù)穿著笨重的防護服,、邁著堅定的步伐在雪中前行,。雪地里留下的一個一個腳印,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真正詮釋了我們是最美的逆行者的稱號,。幾天的外圍工作,使我成長了許多,,同時感謝院領導和黨組織對我的信任,,給予我這次參與抗疫的機會。未來我會繼續(xù)把工作做實做好,,讓我們共同期待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內分泌科白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