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利用人工肝技術成功救治兩名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并成功開展神經免疫吸附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為患者解除病痛。
國慶前后,兩名患者因格林-巴利綜合征到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問診,經過該院神經內科和消化(肝病)科多學科合作診治,在人工肝的加持下,神經內科通過綜合治療成功挽救患者性命,目前,患者均恢復良好。
3個月前,16歲的小李突然感覺雙側小指麻木,逐漸出現雙手麻木,雙上肢無力,持物不穩(wěn),后雙下肢亦出現無力,導致高高壯壯的小李需要家人攙扶下才能行走,經過CT、核磁、多項抽血化驗、神經電生理檢測以及腰穿腦脊液檢查,最終確診小李為格林-巴利綜合征一型:急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fā)神經根神經病。
在其他醫(yī)院接受丙球治療后,患者病情仍然反復,最重要的小李還是不能自己行走。萬般無助的家長和渴望回到正常生活的孩子最終來到了三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尋求治療。
醫(yī)生在給小李精心治療的同時聯(lián)系了該院人工肝治療中心,對小李開展血漿置換治療,在給予第二次血漿置換治療之后,小李奇跡般地可以不用家人攙扶行走了,三次人工肝治療后癥狀完全好轉,出院時完全可以自己獨立行走了。
另一位患者劉女士一個月前因一過性腹瀉后突然出現四肢進行性無力,雙下肢不能行走,對正常人看似簡單的上舉動作,對她來說也無法完成。只能臥床的劉女士經過一系列檢查后被診斷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經過其他醫(yī)院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后效果不明顯,后到三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問診。
三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聯(lián)合消化(肝病)科對劉女士開展了多學科診治,在藥物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三中心醫(yī)院人工肝中心立即為劉女士進行了人工肝治療。
由于劉女士的同型血漿緊缺,該院人工肝中心經詳盡評估決定為其制定少血漿和無血漿的人工肝模式。3次的雙重濾過血漿置換后,繼續(xù)開展了第四次的人工肝治療——神經免疫吸附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這也是天津市第一例。經過這4次人工肝治療,劉女士雙上肢可以舉過頭頂,較入院時肌力明顯改善,她的臉上也出現了笑容。
據介紹,格林-巴利綜合征是腦系科危重但治療困難的一類周圍神經病疾病,它主要是因為周圍神經遭到免疫系統(tǒng)的攻擊后而出現神經的傳導受損傷。
數據顯示,格林-巴利綜合征的年發(fā)病率約為0.6~1.9/10萬,十分罕見。多數患者急性起病,2周達到高峰,表現為肌無力,輕癥的患者僅僅感覺腳趾和手指像穿襪子和戴手套一樣受到束縛,逐漸可出現活動受限,甚至全身肢體不受支配完全不能活動,更加危重的患者可出現呼吸機無力,也就是呼吸困難。
三中心醫(yī)院消化(肝病)科副主任醫(yī)師劉華表示,身患此病的患者盡管神志清楚,但肢體活動完全不受支配,患者會異常痛苦,甚至除了出現器質性疾病,同時合并心理疾患。
那么人工肝為什么能治腦子的疾病呢?劉華解釋說,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除了可能與病毒感染后誘發(fā)脫髓鞘病變有關,其應該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血漿置換、雙重血漿置換以及血漿灌流(灌流器為免疫吸附器)這三種人工肝模式均對免疫物質有清除或吸附作用,因此腦子的病,人工肝同樣可以是治療利器。
(消化(肝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