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33歲的王先生因意外導致左側小腿脛骨骨折,一直在家臥床休息,,本來沒有什么特別不適,,等拆掉石膏就可以活動了,但一天王先生晚餐后突然出現(xiàn)右側胸痛,,后轉(zhuǎn)移至右下胸部,,深吸氣時疼痛加重,不能平臥或右側臥位,,并出現(xiàn)憋氣,,并于活動后出現(xiàn)一過性暈厥,后自行恢復意識,,伴乏力,,便由家人陪同120送來我院,查血D-二聚體升高,,性強化胸CT提示右下肺動脈栓塞合并肺梗死,,隨即收住我科。
肺動脈栓塞,,也就是臨床上常說的肺栓塞,,是指內(nèi)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引起肺循環(huán)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癥,、脂肪栓塞綜合征,、羊水栓塞等,臨床上肺栓塞多為血栓栓塞,。肺栓塞后,,如果其支配區(qū)域的肺組織因血流受阻或中斷而發(fā)生壞死,便稱為肺梗死,。目前肺栓塞的發(fā)病率較高,,在美國每年約70萬人患肺栓塞。法國每年發(fā)病數(shù)> 10萬,,我國阜外醫(yī)院住院肺血管疾病調(diào)查中肺栓塞占肺血管病第1位,,而且肺栓塞的危險并不亞于心肌梗死,每年死于肺栓塞者約占死亡人數(shù)的10 -15%,,在臨床死亡原因中,,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及腫瘤,肺栓塞位居第三位,。
那王先生年僅30多歲,,平素沒有什么基礎疾病,只是小腿骨折,,并未傷及心肺,,為何會出現(xiàn)肺栓塞呢,。原來肺栓塞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高齡,,動脈疾病如頸動脈和冠狀動脈病變,,肥胖,吸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或家族史,近期手術史,、創(chuàng)傷或活動受限如中風,,急性感染,長時間旅行,,腫瘤,,等等,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為常見的誘因,,而下肢骨折制動又是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常見原因之一,。而入院后王先生下肢血管超聲檢查證實了這一點,正是王先生骨折的內(nèi)側下肢出現(xiàn)了深靜脈血栓,,并進而導致肺栓塞的發(fā)生,。而王先生還出現(xiàn)過暈厥,考慮其栓塞面積較大,,危險較大,,而一般全身溶栓出血風險大,呼吸科張主任在和放射科于主任研究完患者情況后決定于常規(guī)抗凝聯(lián)合介入治療,。即經(jīng)右側股靜脈穿刺置入導管至右肺動脈內(nèi)造影,,并局部應用溶栓并抽吸出血栓數(shù)條,術中造影顯示栓塞血管再通,。術后王先生癥狀很快緩解,,繼續(xù)常規(guī)華法林抗凝治療,2周后復查下肢深靜脈血栓也消失了,,很快便康復出院了,。
介入治療應用于心臟病學。60~70年代心導管檢查作為一種介入性治療手段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直到近數(shù)年才應用于肺動脈疾病的治療,。國外進行的臨床研究表明,廣泛型急性PE采用介入檢查及治療較未進行介入檢查及治療的死亡率明顯下降,。當然并不是所有肺栓塞患者都需要或都是用介入治療,。我國專家提出的介入治療肺栓塞的適應癥包括急性大面積肺栓塞伴進展性低血壓、嚴重呼吸困難、休克,、暈厥,、心臟驟停;溶栓禁忌癥者,;開胸禁忌癥者和/或伴有極易脫落的下腔靜脈及下肢靜脈血栓者。減低肺栓塞死亡率和改善預后,,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早期合理治療外。另外肺栓塞的預防尤為重要,,例如術后病情允許盡早活動,,減少長時間臥床或久坐,有高凝風險的注意抗凝預防等,。
治療前
治療后
|